蟑螂类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蟑螂
如果让人们说出一种他们讨厌的昆虫,十有八九都会是蟑螂。
不幸的是,这里存在着多个不同品种的蟑螂——更多了解以下不同种类的生活习性。
德国小蠊
blatella germanica
形态特征
体长12-15毫米
胸部呈褐色,有两条暗色带。
雌性与雄性翼翅与躯干同常,略微重叠。
擅跑或爬(足部生有粘附结构)
生命周期
雌性蟑螂孵化前,卵鞘中会携带35-40只虫卵。
1个月内即孵出。
虫蛹需要6周到6个月的时间发育成熟。
习性
常见于温暖的建筑物中,如厨房和船舶。喜高温高湿环境。
夜间活动
杂食性
东方蜚蠊
blatta orientalis
形态特征
体长25-30毫米
深褐色到黑色不等
雌性翼翅不发达,雄性翼翅长度可遮盖3/4腹部。
擅跑,不擅飞行。
生命周期
雌性卵鞘携16只虫卵。
孵化需要2个月
虫蛹发育成熟需要5-9个月
习性
建筑物,较其他蟑螂更能耐低温,因而常见于户外,垃圾堆上。
夜间活动
杂食性
美洲大蠊
periplaneta americana
形态特征
体长28-44毫米
呈亮红褐色
雄性翼翅较躯干长;只有雌性翼翅正好盖住腹部
擅跑(超高温下能飞行)
生命周期
在产卵前几天,雌性蟑螂卵鞘中携有6-28只卵。有时会粘合在一起。
孵化需要1-2个月
虫蛹发育一般需要5个月,但有时需要15个月。
习性
主要见于建筑物,下水道,地下层,管沟和竖管中。
夜间活动
杂食性
褐带皮蠊
supella longipalpa
形态特征
体长10-15毫米
呈黄棕色
雌雄性均有翼翅,但雄性翼翅较长。
擅跑(在超高温下也会飞行)
生命周期
雌性蟑螂卵鞘形成后一天即可生成16只虫卵。
卵鞘尾部粘合,分散广泛。
虫卵孵化需要1-2个月。
虫蛹发育成熟需要2-4个月。
习性
温暖的建筑物;扩散范围非常广泛。
夜间活动
杂食性
淡色蟑螂(dusky cockroach)
ectobius lapponicus
形态特征
成年雄蟑体长9-11毫米
成年雌蟑体长6-8毫米
体呈暗灰褐色,雄性前胸板颜色稍暗,雌性腹部为黑褐色。
生命周期
雌性蟑螂通常在六月到九月之间形成卵鞘并携带一到两天。
卵鞘在地面上过冬,虫蛹在春季孵化。
虫蛹在发育晚期开始休眠,7月发育成熟。
成年蟑螂在9,10月份死亡。
习性
主要生存场所在地面,尤喜灌木,草地和树林。
雄性蟑螂只有在温暖季节飞行。
小蟑螂(lesser cockroach)
ectobius panzeri
形态特征
雄性体长6-8毫米,雌性体长5-7毫米。
灰色到深褐色,腿部位深褐色或黑色。覆翅(皮质外翼)为灰黄褐色,有深色斑点。
生命周期
雌性蟑螂通常在六月到九月之间形成卵鞘并携带一到两天。
卵鞘在地面上过冬,虫蛹在春季孵化。
虫蛹在发育晚期开始休眠,5,6月份发育成熟。
成年蟑螂在9,10月份死亡。
习性
成年小蟑螂不常见。
它们喜欢沿海或沙地平原。
雄性蟑螂只有在温暖的季节飞行。
蔗蠊
pycnoscelus surinamensis
形态特征
体长3-3.5厘米
翼翅为深褐色
体呈亮深褐色
生命周期
雌性蟑螂体内的虫卵可无精发育
卵囊中虫卵平均为24只
习性
一般多见于户外树洞内或岩石下,但也可通过盆栽植物扩散到室内。
喜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。
食性 - 夜间以室内植物或户外植物为食。
不会飞行
布蠊
platyzosteria novaeseelandiae
形态特征
体长20毫米
无翼
生命周期
雌性蟑螂卵鞘形成后一天即生成16只虫卵。
卵鞘尾部粘合,分散广泛。
孵化需要1-2个月
虫蛹发育成熟需要2-4个月。
习性
常见于落叶层,松动树皮下,腐烂木材中或地面石头缝中。
它们有时会进入室内,尤其在天气潮湿或在花园清洁完毕后。
吉斯本蟑螂(gisborne cockroach)
drymaplaneta semivitta
形态特征
体长20-45毫米
黑色或深褐色,体侧有鲜明的白色带
无翼
跑行速度很快
生命周期
雌性蟑螂卵鞘形成后一天即生成16只虫卵。
卵鞘尾部粘合,分散广泛。
孵化需要1-2个月
虫蛹发育成熟需要2-4个月。
习性
此类蟑螂喜居于树皮屑或木料中
它们有时会进入室内,尤其在天气潮湿或在花园清洁完毕后